2014年10月9日星期四

SOTP


友人傳來一幅照片可惜並無註明出處,相信來自外地

手上剛好有另一照片是早前在港島西灣河某一繁忙街口所見

對面就是交通意外及報案中心駕駛人士可有甚麼話說

2014年9月1日星期一

花燈

還有幾天就是中秋節,家居附近一間商店掛滿各式各樣彩色繽紛的膠製花燈,大部分的造型是卡通人物。


想起在孩提時一毛錢一個的紙摺燈籠

那是最便宜的燈籠, 圓形或橢圓形, 可以按扁和拉長, 底部繫有一條彩色的線穗。這種燈籠最大的缺點是較容易著火。

燈籠燒掉是難免的。別人玩得興高采烈,嘻嘻哈哈跑來跑去喊「借火」, 自己的燈籠卻化成灰燼, 茫然在晚風中亂飄, 又沒有餘錢再買一個,心裏當然很不暢快,祇好廢物利用,拿柚皮造燈籠。雖然樣子難看,但總比沒有好得多吧。

今日家中剛好有一個柚子。一時興起,用柚皮做了一個「燈籠」。



僅把這個柚皮「燈籠」,遙寄給在遠方的女兒們,但願她們未有忘記中秋節!


2014年8月23日星期六

《弟子規》

日前晚間電視新聞報道中有一則未必會有很多家長留意的新聞:外國一位媽媽有感於其子女沉迷於手機遊戲而拒絕接聽她的電話,憤而編寫了一個可以遙控子女手機的程式。一旦子女拒絕接聽她的電話,她會啟動程式,把子女的手機封鎖。解除封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馬上打電話給媽媽!

想起上星期明報(16/08/2014特約專輯)提及的《弟子規》
(明報2014年8月16日D9版圖片)
小學時,學校並沒有甚麼德育課程、生活教育課程,但卻會把一些中國傳統啟蒙教材加入課程中。例如書法堂要用毛筆抄寫《三字經》、《千字文》,尺牘堂要背讀「父/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等。

老師經常會挑選一些句子要求我們背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幾句就是出自《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編纂而成。然後再以《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汎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等部份來加以演述,列舉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和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曾接觸過多位家長,她/他們多抱怨兒子經常呼不應、命不行、教不聽,責不理。近日又有報道指現時的年青人很少肯讓座給長者。讓孩子們背讀幾句《弟子規》,例如上文提到的幾句,或「長者立,幼勿坐」等,可會有助改善情況?

不敢輕言凡讀過《弟子規》的孩子一定會孝順父母、尊師重道、謹言慎行、循規蹈矩。但在孩子天真未泯、品性純良之時,若老師和家長能引用一些聖賢的智慧來教導他們,那麼「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對他們日後的行為操守總會有正面的影響。

今時今日的小學生,有誰會讀過《弟子規》或同類文章?有哪位小學老師能在備課、教學、補課、評核、觀課、進修、會議、參觀、報告、活動、比賽等工作重擔下騰出時間、找出機會向學生灌輸一些聖賢的智慧?又有多少位家長願意在努力提升她/他們的子女的外語水平之餘,和/他們的子女一起朗讀一遍《弟子規》!

201494日補充:

今日明報A25教育版報道,有一間小學要求學生誦讀《弟子規》,相信日後會有更多學校跟隨。

《弟子規》全文 (紅色句子小學時曾讀過)

◎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汎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慼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揜飾 增一辜

◎汎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餘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弟子規終

2014年7月1日星期二

廋肉粥

家居附近有一間頗受歡迎的食店,門前有一個易拉架,介紹早餐時段供應的粥類,其中一款是皮蛋廋肉粥

」字解作隱藏、藏匿,古文中的廋語、廋辭、指的就是謎語、隱語。
古文中的「」字亦通搜,是搜查、尋找、搜尋的意思。
古時又有官職叫「人」,為帝王養馬。

皮蛋肉粥可會是一碗沒有肉(隱藏了肉)的皮蛋粥?或者是粥裏祇有很少很少肉,要尋找、搜尋一番才吃到。

毫無疑問,皮蛋肉粥是皮蛋瘦肉粥之誤,但不明白為甚麼這個錯誤會發生!

是擬定原稿的人寫錯嗎?
是製作的人弄錯嗎?
店內上下內外十多廿個員工有留意到嗎?
負責人知道嗎?

要是有人留意到這一點,為何不補回兩點?
為每朝路過的小朋友們擔心,擔心他們誤為瘦,把「臉黃肌瘦」,「如柴」,「骨形銷」,「燕環肥」等常用成語寫錯了!

作為路人/顧客,可以做些甚麼?

2014年6月8日星期日

《鞠城銘》

(網上圖片)
世界盃開鑼,想起曾讀過的一篇文章---《鞠城銘》

《鞠城銘》是中國最早涉及足球文化的文獻,也是研究中國古代足球競技方式最原始的資料。作者是東漢文學家李尤 。

足球古稱蹴鞠、蹋鞠、蹙鞠等。鞠是用皮革缝製,中間塞满羽毛的圓球。鞠城是四周有圍牆的球場。鞠城銘就是刻在球場奠基石上的銘文。

鞠城銘原文:

圓鞠方牆、仿象陰陽。
法月衝對、二六相當。
建長立平、其例有常。
不以親疏、不有阿私。
端心平意、莫怨其非。
鞠政由然、況乎執機!

解釋如下:
足球圓圓的像天穹一樣屬陽,長方形球場象徵大地屬陰。
球場兩邊各有月牙形球門相對稱,雙方各派六名隊員上場比賽。
球隊要選隊長 (建長)比賽時,場上有裁判 (立平);裁判按比賽規則執法。
裁判不能有偏坦,也不要存有私心。
隊員必須服從和尊重裁判,不要有怨言。
足球執法當然要公平,何況為官施政!

不少本地為官施政者都有觀看世界盃賽事,他們又可會「不以親疏、不有阿私」?

2014年5月3日星期六

《戒懶文》

無意間看到一則廣告。標題是:「專業護眼檯燈系列 - 自然光LED技術,色彩真實、字體清晰」。

廣告強調從事閱讀、學習或工作時,若桌面擁有正確及適當的照明,會容易集中注意力、更有效率,更能保護眼睛。

想起「螢窗雪案」這四個字,更想起幼時讀過的《戒懶文》。

小學二年級哪一年,老師嚴令要背誦一篇名為《戒懶文》的文章,從此匡衡鑿壁、車胤囊螢、韓愈焚膏、孫康映雪等勤奮故事便長留在腦海中。至於「螢窗雪案」這個成語,記憶中是六年級時為應付小學會考(不是升中試)而背熟的。

在網上逛了一回,找到當年「念口枉」的《戒懶文》。

大舜為善雞鳴起,周公一飯凡三止,
仲尼不寢終夜思,聖賢事業勤而矣。
昔聞鑿壁有匡衡,又聞車胤能囊螢。
韓愈焚膏孫映雪,未聞懶者留其名。
爾懶豈自知,待我詳言之:
官懶吏曹欺,將懶士卒離,
母懶兒號寒,夫懶妻啼飢,
貓懶鼠不走,犬懶盜不疑。
細看萬物乾坤內,只有懶字最為害。
諸弟子,聽訓誨,日就月將莫懶
舉筆從頭寫一篇,貼向座右為儆戒

《戒懶文》 的作者是明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陳獻章(1428-1500)。他主張學貴知疑、獨立思考,提倡較為自由開放的學風,逐漸形成一個有自己特點的學派,史稱江門學派。

陳獻章是廣東省新會縣人,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稱白沙先生,世稱為陳白沙。當年就讀的是一所由新會商會開辦的義學,怪不得老師要我們念《戒懶文》了!

據說匡衡、車胤、孫康三位古人年幼時都因家貧無錢買油燈,晚上未能讀書,他們分別用鑿壁、囊螢、映雪等方法來照明讀書。他們沒有「正確及適當的照明」,仍然可以集中注意力、夜以繼日地勤讀不怠,終於成為著名的學者。

今日的孩子們讀書寫字時大多擁有「正確及適當的照明」,但他們可有讀過「螢窗雪案」或「焚膏繼晷」這兩個成語?

很想知道,匡衡、車胤、孫康和韓愈有沒有近視。

2014年3月20日星期四

國際快樂日

有多少人曉得今天(320)是國際快樂日International Happiness Day)?
(網上圖片)
聯合國193個成員國於20126月一致同意將每年的320日定為國際快樂日(International Happiness Day),希望每個人都能融入快樂之中。決議中稱:“追求快樂是人類的基本目標之一。”決議並號召所有聯合國成員國以恰當方式紀念國際快樂日,包括通過教育和舉行公共活動等。

快樂是甚麼?
有人認為無拘無束是快樂,也有人認為和心愛的人結婚、和朋友聊天、無煩惱、無病痛、子孫承歡膝下、不用上班、吃大餐等是快樂。對大多數人來說,快樂不過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得到滿足。」

一些名人對快樂也有不同的定義。愛因斯坦說:「真正的快樂,是對生活樂觀,對工作愉快,對事物興奮。」;美國總統羅斯福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便是在人生方面接觸最多的人。」;作家布列雅爾說:「最優美的、最理智的歡樂,是促進別人的快樂。」依據他們的說法,世上有多少個快樂人?

無可否認,快樂很大程度上和金錢有關。不是說越有錢越快樂,而是沒有錢難得快樂。

外國有報告指出,有「適當」的收入者,例如年薪七萬五千美元(58萬港元),是最容易感到滿足與快樂的族群。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在亦曾以問卷訪問了501名家長,月入低於2萬元和單親家長,對(家庭)快樂的評分會較低。

但有錢卻難買快樂!
朋友中不乏年薪超越58萬港元的人。但每次聚會,不是談眼疾腳患,就是血壓腸胃等問題,訴苦多過滿足,擔憂遠超快樂,大家都覺得健康才是快樂的根源。

“追求快樂是人類的基本目標之一。”但長久的滿足與快樂似難追得到、求得來,祇好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幸福:浸養的水仙開得燦爛、栽種了半年的百合終於開花、和知心好友享用一頓晚飯,或結伴登高望遠、悠然於山野間都是快樂泉源。

有讀過《金聖嘆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則》嗎?
明末清初的金聖嘆曾寫下三十三則自以為「不亦快哉」的瑣事。以下是幾個例子:
「還債畢」,無債一身輕是樂事!
「看人放風箏斷」,風箏飛去,幸災樂禍也是快樂!
「推紙窗放蜂出來」,放活一個生命,又免自己被螫,何樂而不為?
「夏日於朱紅盤中,自拔快刀,切綠沉西瓜」,消暑解渴,不亦快哉!
「存得三四癩瘡於私處,時呼熱湯關門澡之」,痛快淋漓,確是樂事!

有想過效法金聖嘆來一篇不亦快哉嗎?我有!

附《金聖嘆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則》:

其一:夏七月,赤日停天,亦無風,亦無雲;前後庭赫然如洪爐,無一鳥敢來飛。汗出遍身,縱橫成渠。置飯於前,不可得喫。呼簟欲臥地上,則地濕如膏,蒼蠅又來緣頸附鼻,驅之不去。正莫可如何,忽然大黑車軸,疾澍澎湃之聲,如數百萬金鼓。簷溜浩於瀑布。身汗頓收,地燥如掃,蒼蠅盡去,飯便得吃。不亦快哉!

其二:十年別友,抵暮忽至。開門一揖畢,不及問其船來陸來,並不及命其坐床坐榻,便自疾趨入內,卑辭叩內子:「君豈有鬥酒如東坡婦乎?」內子欣然拔金簪相付。計之可作三日供也。不亦快哉!

其三:空齋獨坐,正思夜來床頭鼠耗可惱,不知其戛戛者是損我何器,嗤嗤者是裂我何書。中心回惑,其理莫措,忽見一狻貓,注目搖尾,似有所瞷。歛聲屏息,少復待之,則疾趨如風,唧然一聲。而此物竟去矣。不亦快哉!

其四:於書齋前,拔去垂絲海棠紫荊等樹,多種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其五:春夜與諸豪士快飲,至半醉,住本難住,進則難進。旁一解意童子,忽送大紙砲可十餘枚,便自起身出席,取火放之。硫磺之香,自鼻入腦,通身怡然。不亦快哉!

其六:街行見兩措大執爭一理,既皆目裂頸赤,如不戴天,而又高拱手,低曲腰,滿口仍用者也之乎等字。其語剌剌,勢將連年不休。忽有壯夫掉臂行來,振威從中一喝而解。不亦快哉!

其七:子弟背誦書爛熟,如瓶中瀉水。不亦快哉!

其八:飯後無事,入市閒行,見有小物,戲復買之,買亦已成矣,所差者甚少,而市兒苦爭,必不相饒。便掏袖下一件,其輕重與前直相上下者,擲而與之。市兒忽改笑容,拱手連稱不敢。不亦快哉!

其九:飯後無事,翻倒敝篋。則見新舊逋欠文契不下數十百通,其人或存或亡,總之無有還理。背人取火拉雜燒淨,仰看高天,蕭然無雲。不亦快哉!

其十:夏月科頭赤足,自持涼繖遮日,看壯夫唱吳歌,踏桔槔。水一時湥湧而上,譬如翻銀滾雪。不亦快哉!

其十一:朝眠初覺,似聞家人嘆息之聲,言某人夜來已死。急呼而訊之,正是一城中第一絕有心計人。不亦快哉!

其十二:夏月早起,看人於松棚下,鋸大竹作筩用。不亦快哉!

其十三:重陰匝月,如醉如病,朝眠不起。忽聞眾鳥畢作弄晴之聲,急引手搴帷,推窗視之,日光晶熒,林木如洗。不亦快哉!

其十四:夜來似聞某人素心,明日試往看之。入其門,窺其閨,見所謂某人,方據案面南看一文書。顧客入來,默然一揖,便拉袖命坐曰:「君既來,可亦試看此書。」相與歡笑,日影盡去。既已自饑;徐問客曰:「君亦饑耶?」不亦快哉!

其十五:本不欲造屋,偶得閒錢,試造一屋。自此日為始,需木,需石,需瓦,需磚,需灰,需釘,無晨無夕,不來聒於兩耳。乃至羅雀掘鼠,無非為屋校計,而又都不得屋住,既已安之如命矣。忽然一日屋竟落成,刷牆掃地;糊窗掛畫。一切匠作出門畢去,同人乃來分榻列坐。不亦快哉!

其十六:冬夜飲酒,轉復寒甚,推窗試看,雪大如手,已積三四寸矣。不亦快哉!

其十七:夏日於朱紅盤中,自拔快刀,切綠沉西瓜。不亦快哉!

其十八:久欲為比邱,苦不得公然喫肉。若許為比邱,又得公然喫肉,則夏月以熱湯快刀,淨割頭髮。不亦快哉!

其十九:篋中無意忽檢得故人手跡。不亦快哉!

其二十:存得三四癩瘡於私處,時呼熱湯關門澡之。不亦快哉!

其廿一:寒士來借銀,謂不可啟齒,於是唯唯亦說他事。我窺其苦意,拉向無人處,問所需多少。急趨入內,如數給與,然而問其必當速歸料理是事耶,為尚得少留共飲酒耶。不亦快哉!

其廿二:坐小船,遇利風,苦不得張帆,一快其心。忽逢艑舸,疾行如風。試伸挽鉤,聊復挽之。不意挽之便著,因取纜纜向其尾,口中高吟老杜「青惜峰巒,共知橘柚」之句;極大笑樂。不亦快哉!

其廿三:久欲覓別居與友人共住,而苦無善地。忽一人傳來雲有屋不多,可十餘間,而門臨大河,嘉樹蔥然。便與此人共喫飯畢,試走看之,都未知屋如何。入門先見空地一片,大可六七畝許,異日瓜菜不足復慮。不亦快哉!

其廿四:久客得歸,望見郭門,兩岸童婦,皆作故鄉之聲。不亦快哉!

其廿五:佳磁既損,必無完理。反覆多看,徒亂人意。因宣付廚人作雜器充用,永不更令到眼。不亦快哉!

其廿六:身非聖人,安能無過。夜來不覺私作一事,早起怦怦,實不自安。忽然想到佛家有布薩之法,不自覆藏,便成懺悔,因明對生熟眾客,快然自陳其失。不亦快哉!

其廿七:看人作擘窠大書,不亦快哉!

其廿八:推紙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

其廿九:作縣官,每日打鼓退堂時,不亦快哉!

其三十:看人風箏斷,不亦快哉

其卅一:看野燒,不亦快哉!

其卅二:還債畢,不亦快哉!

其卅三:讀虯髯客傳,不亦快哉!

(林語堂先生著有英譯本《不亦快哉》。如對《金聖嘆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則》有不明的字句,例如其一中的「大黑車軸」,不妨看看英文解釋。讀中文而從英文譯本得到解釋,不亦怪哉!)